中医典籍对于像是溺水一类的闷厥、中恶、猝死,这些突发状况,都有极其精湛、良好的治疗方法、实战经验。(闷厥:就是突然心脏骤停,没脉,厥了,闷厥;中恶:突然中了恶气;假死:比如钝伤、触忤、鬼击等等。)
在中医看来,溺水导致心脏骤停是因为肺里面灌满了大量的水,这些水增添了额外的重量导致压迫心脏,每一次泵血,每一次呼吸,这个肺里面都充满了积水,肺、胃充满积水,就压迫气道和经脉,导致心脏再无力泵血。就是说大多数溺水的人不是因为缺氧而死。是因为大量的喝进水之后,压迫了气道,导致这个循环,突然被迫终止。这一下就闷厥了!
所以第一要素是让水赶快出去,而中西医方法却各行其道,西医倡导胸外按压,而此时如果从心脏角度来看,胸外按压会增加额外的压力,使得心脏本就被压迫的情况加重,容易得不偿失。而在我国古代对于溺水之人的急救方法是把人放在牛背上,脑袋冲下,然后让牛拉着走,随着不断的颠簸、震荡,水也就被吐出来了。要注意的是,尽量让人的背部贴着牛的背部,此有三层含义。
首先,牛背温暖,可以起温通作用,从水里打捞起来的时候人体容易体温过低,而牛背是热的,因此有恢复体温的作用。第二,头朝下,有利于胃、肺的控水,这也是在利用重力作用让人快速控水。第三,牛在走路的时候会产生颠簸,这种颠簸有利于使身体灌入的过多水份快速吐净,也因为牛不会像马一样快速奔跑,因此比较平缓,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溺水之人虽然会暂时失去意识,但身体也处于不断挣扎和存活状态,只要可以及时排出进入身体的水,都可以恢复意识。在网络上也曾看到过,有人将溺水者倒立,像抓青蛙那样抓住腿往后背上一背,然后赶紧在路上来回跑几趟,嘴里面的清水就开始往外流,最后小孩哇的一声,有声音了,那小孩就活了。
这个其实和放在牛背上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要注意的是尽量背靠背,有助于温通阳脉。由此可见中医和西医在对于溺水急救上的差别,中医的方法重在控水,来减少不必要的心脏压迫,思考问题更为全面,直达根本。西医在首先去除杂物、清理气道这方面和中医一致,但随后的胸外按压虽然也有一些控水作用,但相对来讲不是主要的,心脏本身就因为这么多水压迫导致停掉了,再去强迫它恢复工作,无异于雪上加霜。
目前大部分人对于中医的印象较为死板,认为西医更擅长救急,而中医只是慢郎中,其实中医作为一种擅长记录和总结的经验医学,数年来积累了相当多的急救手段,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去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没有被得到传播和传承,这对于中华文化来说真是一种遗憾和缺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