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在对病症的看法上,中医是全局看待问题,观察引起问题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然后从身体的脏腑、气血、经络机制上入手,通过调整全局,从而消除局部问题。
而另一种医学则是针对问题局部,哪里坏了就治哪里,实在不行就割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体观,就导致了同一种问题,处理方法上全然不同。
从当年神农氏尝百草,到人体经络的发现,就能知道,中医其实是一种感知医学,并不依靠数据指标作为衡量关键,这种感知医学能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经络,发现人体几百个穴位,也发现了无数种天材地宝的属性和人体之间的奇妙反应。强调丰富多样性,讲究因人施治、因地施治、因时施治,没有大一统的方式,是一种多样化的诊疗手段,更注重个人感受。
有人认为不看指标是一种落伍,其实不然,因为人与人存在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固定的、呆板的数据指标来作为诊断依据,就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
把一个精密复杂、又多变的人体环境看作是呆板的流水线产品,这显然有失公允,所以中医的多样性和常用的四诊合参,注重了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体差异,是非常先进和高级的。
从中医视角出发,疾病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很多病症都可以用自己的主观来感受,包括很多病症名称也都可以依据感受而来,比如说胸闷、肩痛。例如心下痞闷不舒,解刨学上看就是心口肌肉向中心凝聚产生的压迫痛,但只要知道气机运化道理和经络巡行的规律,就可以有效解决:把紧张的肌肉拉开,经络舒展开来,让气血流动起来,心下痞闷的症状就缓解了。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必读书籍,系统性的阐述了中医理论。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都已经无法解读,或者在解读时出现偏差,因此就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说白了还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而无法看懂这些经典的中医典籍,不能明白中医理论,而对中医出现了误解。因为即便是很多专业的从业者,都未必真正读得懂《黄帝内经》的精髓和真义。
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视角,千百年的传承到现在竟然岌岌可危,话语权逐渐缺失,这对整个人类都是致命的损失!我们的传统医学有非常多的奇妙之处,需要后人去不断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