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承载孩子喜怒哀乐的港湾。小姑娘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她的各种光环,而是她与母亲、与奶奶之间轻松、又和谐的亲子关系。谷爱凌比赛完用siri找mom的场景,俨然现实版的“小公主找妈妈”,因为知道妈妈正在观看自己的比赛,完成后迫不及待第一时间跟妈妈分享自己的心情。
反观自己的孩子,不管悲伤还是喜悦,什么事情都不爱跟父母说。家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问半天,才问出个轻描淡写,再深问就该烦了。孩子为什么愿意跟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那肯定是她确切地知道:不管跟你说啥,得到的回应都是她需要的,让她轻松愉悦的。可是我们更多的情况是:考差了阴云密布,考好了喜笑颜开。在孩子回家分享时,回应最多的是:“看谁谁数学考了100分?你也该学学人家。”
还有个让我很有感触的人,就是谷爱凌的奶奶,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说:“爱凌,你就是最棒的!你就是第一!爱凌我爱你!”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挫折教育中长大的,从小也鲜有人会用欣赏的眼光来夸赞自己:“孩子,你是我的骄傲。”得到的爱越多,前行就越无所畏惧!因为知道后面有支持的目光。我们要像思考怎么跟领导处好关系那样,来思考怎样跟孩子好好相处。阴阳结合,用同理心辅导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焕发孩子的生机和提高抗压能力。当然,不是说要光表扬,不批评,记得我们小时候,只要犯了错,家长最常说的就是:孩子犯错儿老师你就使劲管,留口气儿就行。虽然听起来有点极端,但那个时候的孩子确实比现在的小孩顽强。现在的孩子家长不敢说,老师不敢管,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小龄化。虽然棍棒底下出孝子放到今天不适用,但是也要让孩子知道,做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一味赞扬、缺少挫折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块玻璃,脆弱、经不起失败;而一味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丧失掉自信心。
信念,是做人的根本,谷妈从小就告诉她:你是中国人。这个信念扎根在了幼小的心灵中,长大之后回国效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将来孩子的成长是什么样,还是要靠家长。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而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完全是靠家长的培养和在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生活中有好多的家长似乎钻了牛角尖,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都OK,这固然有它的正确之处,毕竟从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将来可能衣食无忧的机率更大一些。但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动物,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从小就给孩子一个远大的志向和信念,不管这个最终会不会实现,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动力来源,就能支撑着他走得更远。
还有这样一些孩子,三四岁的年纪,就在家长强迫下认识了好多汉字,学会了好多唐诗,旁边人纷纷夸他是小神童,家长也沾沾自喜。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有用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在学校和生活中学的东西,提前学会又有何意义呢?除了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压力之外,似乎不会对人生有任何帮助。难道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提前认字也是一个考核项目吗?显然不是。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和努力用来去发掘孩子的天性呢?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天赋,只不过这个天赋随着时间的增长,有一些人被挖掘出来得以发光异彩,而有些人则被时间埋没,成为了芸芸众生中的一颗尘埃。
如果在他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顺其自然地让它生长,不给太多压力,也不要过多宠爱,慢慢就能找到他真正的特别之处,他的学习也就有了自主性。如果不是孩子兴趣所在,一旦摆脱了家长的管束,恐怕终生都不会再对这些家长选择的兴趣感兴趣,因为这不是他真正能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有一对家长,他们选择让孩子当成老师,每天睡觉之前都会让孩子给父母讲故事。父母则变成虚心的小学生,请教孩子各种问题,而且时不时地表现出非常惊讶和佩服的表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拥有了很强的表达欲望和学习欲望,在小小的年龄里便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再加上父母的配合和引导,没用多大力气,就让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
比如有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去买菜、买零食,教会他如何社交,如何结识新的朋友。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项大工程,一个持续18年的大工程,这个工程的施工方就是父亲和母亲。而将来这个工程竣工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时候。能否经得起检查和验收,就要看看我们这18年来都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