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得明健身
得明理疗
得明生态园
[切换]      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首页 分享 客服 刷新

首页 >> 气学中医
郭琦-IT测试 2024/9/9
收藏 0 30 1
整理:佳奇、敦敏/校对:阳子/二校:双子座

咱们继续讲道德经,该讲第十一章了。

有个问题问大家,大家觉得听着可以么?枯燥不枯燥,因为这个道德经是老子用非常浓缩的语言写出来的一本经书,这本书包含了宇宙道理、处世道理、人生道理,揭示生命本源的道理,都在这本书里,现在全世界很多学者、研究工作者都在研究这本书,想弄明白这本书到底在写什么,那我们从气学或者说从传统的观点来给大家阐释。因为道德经本身是比较抽象的哲学,它不是用讲个感人的故事的方式让你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它是语录式的很抽象的语言表示,直接告诉你道理,我尽量用浅显的、通俗的、联系实际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哲学意味上的思路。如果说你只是想听故事啊,有可能我讲的就过于枯燥了,就像网上讲的很多的中医的小故事、小传奇一样。对于一个初学者,当然这种传奇故事能够吸引他,打动他,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些故事捏把捏把就没有啥东西,就像拍一部电影一样,从头到尾看完,现在很多电影大家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一部电影或一个故事如何阐释出哲学道理呢?这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问题,拍电影也好,讲故事也好,有没有深度啊,有没有把真正的道理讲出来,所以说你看看古人,庄子他是讲究通过每一个寓言阐述出某一个方面的道理。老子、论语都不是讲故事,都是语录式的,直接就告诉你,那么这个一句话、一段话,它透视着、揭示着一种哲学方式、一种处世方式,可能需要大家不断地玩味,所以说大家要背熟,背熟的道理是什么,就是首先你要记住这句话,然后用你的一生,比如说吃亏是福,三岁看老,再比如说塞翁失马、物极必反、得意忘形,类似的这些成语、语言,如果说你仔细玩味的话,都会让你受益一生。

第十一章、空的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啥意思啊?你搜一搜就知道了,车轮有辐条,三十个辐条整成一个车轮,共一毂,毂是什么呢?卡在车轴连接的那个地方,不是两个车轮一个车轴么,车轴和车轴连接的那个地方是空的,所有的辐条都指向它,那个就是毂。三十辐共一毂,辐,都是实际的存在,长条的,毂是个空的,里面卡车轴,它就说了当其无,有车之用,什么意思呢,你别看它是空的,但是它有大用处,没有它就贯穿不了车轴了。

接下去我们看“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什么叫埏埴呢?和泥去做一个碗啊、盘子啊、盆啊,然后再烧成陶,叫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什么叫做无呢?碗空的地方,那个是没有的,但是它可以盛饭,是这个意思。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什么意思呢,盖了一个房子,扒了个窗户,凿户牖,凿出来个窗户,户牖是窗户和门,凿出来的是个空的,你看着没用,实际它当窗户、门使,当其无有室之用,那么大家都会发现了,三个小例子小比喻,都在告诉大家什么呢,就是空的,留空的那个地方不一定没有用,可能还有大用。卡车轴那儿是空的,器皿的中间是空的,户和牖,门和窗户也都是空的,其他地方是实实在在的,车和辐是实实在在的,器皿是实实在在的,屋子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老子总结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个利一个用,看得到的是利,看不到的是用,那么这个告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生道理,也是自然道理,就是有无互用,有和无都有用。

城市建设和孩子教育中的有和无

比如说盖高楼,能没有绿地吗?但是大家现在看看盖的高楼,一个接一个,鳞次栉比,中间绿地越来越少,这个就是只用了有,没有用到无,它只有利没有用,人们住的就不舒服,绿地越来越少,学校操场越来越小,空地越来越少,人没有看到,觉得盖楼就行,忘了楼和空地是一对有无,相生相成,就像你光整车轮了,光整那三十辐的东西了,没有空的搁车轴的,那你车还干啥用,轮子还干啥用,就像房子一样,不凿窗户门了,那你咋进去啊,现在在城市里人们追求集中居住,最终导致这个有越来越多,无越来越少,城市病就出来了,比如说热岛效应啊,环境污染啊,交通拥阻啊,人们的起居生活越来越不自然,不接地气,人们往往忽视无,而只注重有,比如说鸡下蛋,晚上不让鸡睡觉,点上电灯泡,让它催蛋,下蛋多,这也是,他忘了鸡晚上睡觉可以蓄积更多的能量精华,休息好了第二天才能下好蛋。所以人们不知道了无的道理,结果把无也变成了有,晚上也点灯,不让它安生,就像咱上次讲的桃树一样,冬天也不让它休息,也让它结桃。

包括很多现在养孩子,拔苗助长,过早的让他接触知识,过早的给他创造各种压力,忘了他在那个无知无欲的状态下成长,正是积攒能量的最好时候,导致你孩子发育过早,像肉鸡一样,很快就催起来,但是大脑越来越差,发傻,为啥啊,就是无这个阶段,它潜移默化的在积攒能量,积攒五脏之精的时候,你给他凿开了,让他过快的发育,这就是道德经反复强调的有无的问题,阴阳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提阴阳,但是反复都是,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全都是这东西,黑和白,咱慢慢都会提到,就像一个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他积攒的能量是一天一天的积攒,这个东西一旦发用出来,变成力,不得了。

有无相生,守住适中

昨天我看了一个电视上演的一个营销策略,所谓的营销老师,他举了一个网站的营销,网站推了一个产品,是啥产品我就不说了,他这个非常成功,成功在哪儿呢,他整了一个网站,界面也不花哨,他把每一个治好病的都发展成给他卖药的,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总共发展了三百多个,每个都有电话,然后你只要看到了,比如你有一个病人,只要看到了你可能就会打这个电话,一个个去打,一个个去核实,最后你发现这东西确实好使,你也就买,买完你也加入卖药的行列,如果治好的话。那么他高度赞扬了这种营销方式,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效应。那大家说说这有什么问题?你们知道这种营销有什么问题?他说这种营销方式让病人或客户成为你的营销下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你不用雇任何推销员,客户都留电话放在上面,你们说说这个例子你们怎么想的。没有说的?没有说的我说一下吧。

他这个就是把利、能看得到的发挥到极致,有之以为利么,他就把那个无,什么无啊,就是有效、口碑,这个东西无,把这个“无”拼命的转换成“有”,以利的方式体现出来,那这就有可能导致物极必反,因为在“无”里面它可以变化,可以潜移默化,慢慢的感染别人,但如果说你把每一个人都发展成卖药的,这就麻烦了,这一下子从无化成有,有就执,执于这个东西,执久则为害,怎么为害呢?你想想啊,由治好了病最后都发展成卖药,一打个电话就是卖药,首先是对这些治好病的人都发展成卖药的,这是有问题的,思维就变了,来电话一接是卖药的,如果有一点效果如果有利的话,我也愿意去卖药,卖药能提成,完全用利益来控制左右这些人,第二个打进电话的人,这些人是患者、客户,打一个打一个,打来打去都说好,他会买么,他可能会买,买完了没有效果怎么办?

他抱着极大的希望,因为都见好了,怎么我没见好?就产生了怨,这种怨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而且里面全是利益相关的,以利聚弊,本身你这个产品有效,你都把它发展成这种利了,不是无了,一个强大的无,支撑着你少量的有,这时候是安全的。如果反过来了,你把尽可能的无全都化成有了,这东西就坏了,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做事不能做绝,不能发挥到极致,就像当所有的人都说你好的时候,你一定是危险的,因为人是禀中气而生的,你所处的环境应该是中和的一种环境,有说你好的,有漠视你的,有说你坏的,掺杂在一起而体现了一种相融的最终生出的好,这种好是真的好,一旦全都化成好了,你把坏的都砍掉了,你就坏了,离灭亡不远了。而且他这种营销也容易导致上层的崩塌,因为都是用利益换的。所以说在现实当中大家要记住有无相生,你要让更多的你所做的劳动,你所进行的行为尽量的启动在无中,在无中拿出一部分化成有化成利,剩下的都要淹没在无中,这样你做事、养生、处世各方面你都会游刃有余。不要斤斤计较我给他多少东西了,他马上要以利的方式回报我,类似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中国人说话含蓄不说尽呢?说三分说五分,就是这个事啊,存在不断的变数,你一说死,落子,一落下去就不能拿回来了,尽量去在无中养精气,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现在人们做事都要做绝,发挥到极致,业绩要极致,实现利润要极致,各方面都追求极致,这一是带来自我的巨大消耗,你发挥到极致必然要有大的消耗,第二个你发挥到极致必然有偏,东西南北总打一面会导致偏,这种偏一旦打错,追悔莫及。所以古人讲中,中就是守在有无中间,而又适中,不能执于中,中庸嘛,好好读读论语的中庸。养生也是这个道理,慢慢来吧,我也不可能一章举太多的例子,不然道德经也讲不完了。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用进废退,五脏安宁,气血得养

那五色令人目盲,很简单,花花绿绿的,最后眼睛都模糊了,长时间盯电脑啊,小孩认真学习啊,最后一个个都成小眼镜了,小眼睛再戴眼镜,近视之后戴眼镜,戴眼镜导致眼睛更不能恢复了,中国人戴眼镜的比例非常高的,而且绝大多数小孩没有必要带眼镜,一旦戴了眼镜大家都知道就再也摘不了眼镜,度数蹭蹭的往上涨,为什么戴了眼镜之后会导致近视再也不可能痊愈了呢,你们知道么?就是依赖了嘛。他觉得那个是正常的,眼球的屈光度就始终调节在那个状态,然后由于你进一步的用眼,它又进一步的耗损,眼睛就更差更近视了,就像你脚上穿鞋一样,一个鞋跟低,一个鞋跟高,你穿上之后刚开始不适应,慢慢的你就适应了,你腿就觉得应该这样,然后你再换双两跟一样的,你就不适应了,人身体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他要把不正常的调成正常的,就像你掉了一个牙一样的,掉牙那几天你感觉有时空空的不得劲,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适应了空的那个感觉,就不觉得不正常,戴眼镜一样,一旦戴上眼镜,通过眼镜看到的东西他觉得正常,他那个屈光度眼球调节到那个程度,然后以后一旦摘了眼镜,眼前一片模糊,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小孩嘛,正是眼球需要固定的时候,这时候天天带着眼镜,他永远摘不了眼镜。

就像你天天穿鞋,你永远也去不了这个鞋了,古人有的是没有鞋啊,光脚板走,脚板上长了厚厚的茧子,就是碰上石头的什么也没事,都有脚垫嘛,一旦穿上鞋了,你永远也不能再脱鞋了。眼镜也一样,如果你一旦戴眼镜你永远也摘不了眼镜。大家一定要记住啊,有小孩的一定要记住,能不戴眼镜尽量不要戴眼镜,不要觉得戴眼镜是必需的。五音令人耳聋,天天的这个噪音那个噪音,他这个音不一定指音乐的音,在各种嘈杂的声音当中耳朵慢慢,大家可以看看生活在城市里面,汽车声,叫卖声各种嘈杂声音天天不绝于耳,不知道你们觉得心烦不心烦,反正我要是在山里边,农村啊待时间长了,真不愿意到城里,看着都乱,听那声音觉得特别烦,不愿意听那些嘈杂的声音。

大家想想,如果什么事情都有波的话,都有气场的话,每一辆小汽车开来开去的时候,他都会散发一种不稳定的气场,这种气场围绕着你、影响着你、鼓荡着你,让你五脏不得安宁,气血不得安养,再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气场的话,如果大家都烦躁,每一个人都互相影响着对方,同样也影响你,为什么大城市的人,为什么老说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是一个城市人众集中体现的地方,你看看现在人的心态,再和小城市比,再和农村比,人心浮躁,他浮躁是整个城市所有的这种浮躁的波、场共同交织感应到你这儿,你也一样融到了这种浮躁焦躁的状态里去,你说你气血哪能得养啊?你看大城市里有的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身体差的不得了,没到六十走路都困难,天天没有一个好心情,心气不衡啊,心脏病频发啊,肾病、心病、肝病啥病都有、肺病喘不上来气啊,生活质量、心境差的不得了,都是小环境和大环境共同交织导致的。比如说北京,整个北京的气场就非常躁、非常不安喧嚣,在这一个大的气场上包绕着你,你想想你生活质量、心情是不是受到影响,你觉得你炼心想静下来,他整个气场卷着你让你不得安宁,就像肝血不行的话你想保持情绪的稳定都有些不现实。因为任何影响你的,比如你的内心会影响你,你的气血会影响你,你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你,你的形体肉身会影响你,各个方面共同促成了影响你,你说你想平淡如水,清心寡欲,你做得到么?被整个社会、环境、家庭裹挟着在里面转呢。

五味令人口爽,什么叫爽啊,不是哎爽,痛快,不是这个,爽当差错讲,五味令人口爽,天天的吃这个吃那个,浓辛厚味往嘴里填,辣的酸的咸的都吃,你年轻的时候这些东西受得了,那些刺激性的东西吃下去之后,你强大的脾胃功能能给它运化开,能够吸收受纳,转化成小分子去跟气血相合濡养全身,那么一旦脾胃功能弱了,整个的气场不强了,这东西就开始消耗你了,因为你需要调动气血去消化这五味,浓甘厚味嘛,它不断对你的脾胃、身体进行冲击,那时候你就感觉不舒服,有的东西吃了胃就不消化不舒服,浑身不自在,它对你是个冲击。

所以为什么古人说味要淡呢,淡中养真,淡之后它对你的脾胃的冲击小,你可以拿出相对少的能量消化稀释它,就像你引进人才一样,你老来一个吹毛扎刺的强势的,你想收服他转化他,你是不是得非常费时间费精力,那如果来一个比较平和的,一谈就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圈子融在一起,这个五味要讲起来几堂课也讲不完,大的方向要淡一些,有的牛肉,煮熟的牛肉,水火已经烹过之后的利于消化,要吃生牛肉就不利于消化,就需要你调动更多的能量去胃里面腐熟它,然后再消化掉,相对于熟食更易于消化。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吃辣的呢,有的人爱吃辛的呢?吃辣往往很多城市里的麻辣烫等等类似的东西,因为你肝郁的厉害,憋闷、抑郁,吃辣的可以开胃,可以解郁,所以现在全国上下都吃辣,郁解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口味会发生改变,不愿吃辣的了。还有为什么现在喜欢吃腥啊?因为调动你本身的阴浊的气,不正之气占据了你的胃觉、口腹,你就会想吃一些邪的、腥的、臭的东西,那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吃甘的呢?因为本身甜的,人们就喜欢吃,还有一个就是你虚了之后,喜欢想找甜的吃,但是由于媒体告诉人们要低糖,不让你吃糖,那么潜意识又灌输你要远离糖,实际上现在人尤其是气血亏损厉害的人,应该适当的摄入糖份,不应该远离糖,比如说产后红糖,但往往产后不让吃红糖,我就简直了,我觉得大笑话,不知道为什么,红糖能活血啊,是怎么的?我发现一个非常怪的一个现象,老祖宗传下来的非常好的有益于身体的东西,反而遭到现在的强烈的打击、污蔑。中医界本身就是这样,比如说,很简单,感冒发烧,感冒发烧加的发汗解表的药,这还是正治,不让加甜的,不让加补的,说感冒不能补,留邪,这个就特别的有问题。敌人攻城了,城里没多少人,也没多少粮,这时候你要说了,首先要去邪,千万不能给他们进行粮食的补济和人员的补充,因为这很有可能要跑到敌人那儿去,大家想想你这句话说的对么?就这么几个人了,不赶紧给他派兵派粮,让他死磕着,死在那撑着?敌人就要攻进来了,身体弱易感冒发烧,在加去邪的药的同时一定要补正,内经、伤寒论上明确说了,方剂也是,桂枝汤,姜枣草嘛,麻杏石甘汤,甘草嘛,白虎汤,知石草米嘛,都是。现在人们对谬误的执着已经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反而正知正见难行难知,真不知道这文明它走向何方!

还有现在这五味,刚才说了重的浓的味道对人是个冲击,要淡下来,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有味道,里面要有内涵,樱桃要有樱桃味,苹果有苹果味,梨有梨味。但是现在大家发现,你吃啥没有啥味,最后都变成佐料味,就是舍本逐末,所以真正的味道应来源于食物主食的本身,不是大量的调料味。但现在你们发现大量的全都是调料味,西红柿没有西红柿味,桃没有桃味,苹果没有苹果味。味代表什么呢?代表植物本身散发的精华,你通过味觉去感受。如果说没有精华了,像白开水一样,也没有什么味道,这样你吃到嘴里对自身的补益性就很差了。中医开方食药看病对五味这块非常讲究,五味调和、调中、不要偏一边,这要展开说很多了,就不说那么多了。

上实下虚,去彼取此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玩的乐的都不知道北了,心发狂嘛,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什么叫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碍了,就难得之货,珠宝、玉器、首饰、房产啊,股票啊,类似这些东西,难得之货嘛,人们都愿意追求的,有价值的,让人们的行为失常,妨碍了人们正常的行为,都去追求这些东西,最后导致不务实了,就像国内经济学家说的:流动性过剩。都不务实业了,钱都从实业中抽出来,搞投机,搞金融,钱生钱,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后果?就下虚上实,根本空了。农业、工业这些东西如果你不去搞的话,这实业大家都不去搞,都搞投机、金融去,最后什么结果?就是整个经济的崩塌了。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呢?钱都从正常的行业抽离出来,跑到这上面搞。如果是一个人身体的话,糖分、营养这些物质都从细胞间质或从细胞当中抽离出来,流入到血液当中产生血液糖分过高,大量的糖堆积在血液里面,这就流动性过剩。按理说糖应该老老实实地扎根在细胞里,这都跑出来了。同样,经济的流动性过剩是致命的,这是病态的。这些钱你都应该扎到各个工厂里面去,不应该抽出来。现在老板,很多企业老板,实业钱太难赚了,怎么办呢?不赚了,搞投机、金融去了,这样搞来搞去,就会变成一个糖尿病病人了。

所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气抑,不要上来,都要下去,但下去不能抑,要和缓地下去,要是一拳头打击下去,把气血也打击下去了,没有往上发展的空间了,这人就憋死了。智慧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没有了向上发展的空间的话,你想想,这是什么一个后果,没有希望,做买卖做不了,上学上不了,没有奔头。古人的话,文人一条出路就科举嘛,通过科举当官,这个就是文人的一个出路。所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刚才咱们说了上盛下虚,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把这个气血基础先打牢,在腹中打牢。当慢慢生长出来,自然生长的眼目口鼻到头上去,这个就好,像金字塔一样。底盘要大,底盘足够大之后,在这基础上能够自然支撑的情况下自然生长。而不能倒过来,都跑上面去了,下面没根。现在很多人,下边虚之后首先腿脚不利索了啊,上盛下虚,盛是什么盛,邪盛。按理都不应该上的那些东西,应该压下去。压也不是强压,是自然地就下去了。你一不汲汲于外边,慢慢它就下去了。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彼是什么呢?去彼。此是什么?是腹,是肚子、丹田。彼是头,眼目口鼻。

你看看这有些明星啊,主持人啊,活跃在上层的人,你就发现一个共性。就他们眼目口鼻都很亮,非常亮,但是他们下边虚。气神都调上去了,维持这个光亮的外表。但里面枯了,这个就是上盛下虚,腿脚不好使。

好,咱们看一下这两段告诉大家什么了?第一个告诉大家,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害。举了三个例子,告诉大家不要光看到有,要看到无。有是站在无的基础上的。无占三分之二,有占三分之一,也是黄金分割嘛。你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把无都化成有,化成有就完了,就死了,再也不可能回来化成无了,是吧?无是什么?无就是干细胞,就是根基、底子。这是第一条,就好像爱情一样,你要完全表达出来,你表达非常好,你可能那么多爱情吗?这很多人一定要小心,表达能力强的人,说的天花乱坠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他把所有的无都化成利了。要注意那默默无闻的,在旁边看着你的那个人。

十二章,告诉大家什么呢?“五色,令目盲、令耳聋、令口爽、驰骋田猎令心发狂,令行妨”,这些东西都是在耗散你的有,有又从无来,肚子里是无,攒了很多无,化到耳目口鼻变成有,有又被这外在东西消耗掉。就像你的努力,所有才华,最后化成钱,钱又让你挥霍掉,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那么,老子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化成钱,当然也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花那么多钱,要攒下来,成为你的真本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技术水平、自己的涵养、修养、养好自己的气血,不要都化成钱去,化成钱,这个钱就死了。而且容易被各种诱惑消耗掉,行,咱们休息五分钟吧,然后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的可以问。

课间问答

好,咱们看看大家的问题。

1、爽是差错的意思,会出什么差错呢?

令人口爽,就是慢慢地让这个嘴巴啊,不断地消耗这种味道啊,如果直接的解释的话就是味道不断消耗你嘴巴这个味蕾的能力,慢慢地你就尝不出味了。说的就这个意思,天天浓甘厚味,最后来点轻微的味儿你都尝不出来了。就像,鼻子不闻香臭了。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鼻子闻不出味儿了,嘴巴吃东西也嚼不出啥味来,耳朵听声音也听不出来,眼睛看也看不到。就说你这精华丧失之后,人有元真元气嘛,这元真元气藏在哪呢?你可以理解为在肚子里面。它发用出来就是你的五官,慢慢随着元真元气的消耗,越来越少,你的五官功能越来越差,最后就耳聋眼瞎口鼻不闻香臭。也就是说外在的东西,所有的这些都是消耗你、瓦解你、摧毁你的。也就是养生的一个很大的秘诀就是:尽量的让五窍尽量少受外界的影响,那么精华就消耗地少,都藏在肚子里了,就能长生久视。

为腹是为了无,那个地方就源源不断地产生无,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从那个天地根那儿不断地出来之后,攒在肚子里,下丹田嘛。攒在那积蓄好了,积蓄了大量的精华气血之后发用出来为你的头部、手足所用,才能有健旺的生命。如果说肚子一空,那么可以说后继乏力啊,大本营的粮草就不足。那么你手脚就出问题了,眼口鼻也出问题,浑身都出问题了。

2、《老子》是不是写给统治者的啊?

他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写给统治者,因为古人啊,尤其是统治者,他追求以道利天下。用道,用最好的方式来管理天下,因为管理学,最高的管理学就是对国家的管理。大家追求的就是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嘛,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让天下安治。所以说《老子》里面相当大的篇幅是给统治者写的。

这个有无相生,你问问题嘛,单单写个有无相生怎么说呢?就像山泉水一样,每一个石头缝里边不断地往外渗水,这就是“无”,渗出来形成溪流就是“有”,这个每一个有都是由大量的无化生出来的。就好像量子力学,那些粒子,突然就出现了,形成粒子,然后又突然消失了。消失到哪去了?到无里面去了,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更精微的存在。只不过我们现在拿仪器测不出来罢了。它更精微的存在存在哪啊?存在于更深层次的空间里面去。一层一层的,更深的空间,一层接着一层往后推,这种存在越来越精微,最后以至于干脆就没有东西。没有东西你不断生出这个相对精微的物质,一层层的,最后顶,顶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物质世界所看到的有。

3、老师说,为腹是为了无?不明白。

这刚才说了,为腹不为目,刚才说了嘛,下面是根,上面是枝叶嘛。你要枝叶长得好,根必须要好。比如说,老子反复说要返本还源,要归根,要复命,后面我们还要讲的。根在哪?在当初那个无里面,不断地往无里面找。你修真也好,修啥也好,都是往无里面修。返本还源、溯本归源。那个地方是知道你这整个世界的,但那东西你找来找去找不到,找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没有什么主宰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和合而成的、有无相生而成的。

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不是说欲望会无限扩张?

可以这样说,心狂,一玩啊,这啥都能做了,好像我这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一样。心发狂了,天天想这个想那个,白天晚上想:又能当那个一把手啊,又能发大财啊,当大款啊,这样类似的。天天晚上睡不着觉了,烧的不得了,最后,一下崩塌了,下面根基不行了。

5、我老板要给我加工资,我是要加还是不要加呢?

这个原先我的一个领导跟我说了一个故事,也不是故事吧,说了个道理。你加工资你就加吧,加加加,你成最高的那个工资了,等裁员的时候,老板首先想到的就是你。这个《周易》里面有句话:鼎折足,覆公鋉,其形渥,凶。什么意思呢?就这一个鼎啊,一个鼎三条腿,上面一个大肚子,肚子里装着东西,装很多东西,鼎里面装食物嘛。如果这三条腿很弱,超过这个程度一下咔嚓倒了,或者是折了,这啥意思?就是要你得到的要和你的能力成正比,如果说你觉得你能力在那,那你就可以接受加工资,加工资必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能力没在那,公司效益又不好,那你就要注意了。

6、孩子进入体制内教育是必须的吗?目前,教育现状实在不敢苟同,孩子四岁,国学,私塾?孩子一直读私塾到十岁然后去找高人,拜师学艺,不入体制内,是否行的通?还是孩子当在体制内进行竞争?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很纠结,因为什么呢?按理说,培养一个孩子应该用正知识不断地培养,让他这个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学到圣贤传授的这些东西?但是有一个什么问题啊,你培养来培养去这个小孩简直相当于一个古人了,最后他还得面对这个社会,面临现实,发现这个社会其与现实违反,是一个充满竞争、惨烈竞争的社会,虚假、欺骗、强权的一个社会,整一个世界。那怎么办?那他有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去适应、接受?如果你能把这问题想清楚,解决的话,我建议这孩子尽量多受圣贤的教育,因为在孩子青春期以前,包括青春期,他所确立的观念,对世界的认识,基本就带一辈子,至关重要。很多这个学者啊,个人啊都是在青春期前就奠定了,在之后,很困难了。你说到老了再完全颠倒回来,重新认识,收之于桑榆,我还是觉得稍微有些晚了。如果可能的话,尽早的让孩子接受更高级的教育。

7、为什么黄元御《道德悬解》顺序不一样,他说后人把原来道德经的顺序弄错了?

有弄错的地方吗?有,上次给大家讲,前后文不一啊,表达意思不是一个,但是你是否有能力让它顺序一致,这是一个问题。第二,它即便顺序不一致,你是否能知道他到底想讲什么,此基础上你可以巧妙地给他转化成他想讲的东西。如果能做到,顺序调不调都无所谓。像内经上有很多错误一样,不能因为它顺序错了或有错误你就去拒绝它,觉得这版本不好。因为你,大部分人我觉得是没有能力重新把它纠回来,但还可能是越纠越错。

8、老师说孩子不要太早开智慧,那么古人三岁开蒙怎么讲?

这个所谓的开智慧是不要过早地开他的机心,可以让他多读多背东西,道理不用跟他讲,或者讲一些伦理上的道理,这不是更好吗?这什么学习算术,学习一些人工道理,那个讲台,告诉他这个虚荣心是怎么回事?不用过早长心眼,我觉得现在很多小孩都是跟父母跟谁学来学去长了很多心眼。家长还觉得自己孩子挺聪明的,其实都把孩子给害了。我们可以看古代的育儿经,没有一个认为孩子应该过早开发智力的。反而很多相书上说这个小孩,如果他语言表达能力,各方面稍微迟缓一些有利于孩子有更大的抱负。因为他更长时间去积淀,就像十月怀胎和六月怀胎一样,过早地生产五脏未成,十月胎圆五脏生成,所以才分娩。你看那个机灵鬼头的小孩,长大没有一个有出息的。你看小溪流,小溪流水少哗啦哗啦的声音,大江大河呢,水多,流起来比较沉闷,没有声音。洋洋若平水之流嘛,洋洋洒洒,闷然无声。这样他积攒的能量一旦爆发起来是无穷尽的,反而上串下跳,机灵鬼头的,他的气相对单薄。很多少年班,它把孩子给害了。其实很多少年班的孩子也很不错,聪明特达的,引导不好,引导不好无形中给孩子更多的压力,最后这孩子就不行。束缚太紧了,反而中等生没什么束缚,考的一般的学校,或者直接到社会,反而他们发展空间更大一些,约束更少一些了嘛。反而让学校、家长觉得优等生、尖子生的,管束起来更加严格,慢慢的也更加得唯命是从,遵从学校、家长的约束规定。那个就是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反而是把自己捆住了,反而有的到了大学之后,自性的解放,找回自我的时候,那个如果说他确实有聪慧的根基的话,那时候可能是他一次真正的一次飞跃,这很多都有嘛,有的采取更加过激的行动,比如出家之类的,这个都是他们对之前的所有的教育的一种反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9、现在人欲望就是越来越无限制,是不是这也预示他们早早灭亡、短命的原因?

应该是这样的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的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战争啊,各方面这个基因技术、器官移植,还有人机的结合,肉体和机器的结合,这个东西都大势所趋嘛,被局限在这个物质和欲望的世界里出不来,随着环境的越来越恶劣,这个地球生路越来越小。

10、所谓的有些好学校好变态,还是学生自己要求的,有同学说,黄冈中学这热的天,不开窗户不开门,不开电扇只开电灯。

我感觉是教育问题。

没啥问题再给大家讲一章吧,这样讲感觉怎么样,可以吗?

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所以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患者,惟吾有身,及无身,吾何患之有。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托天下。

这个话多少有点问题,咱们就顺着来解。按理说是宠辱不惊,大家知道,喜怒哀乐,这外在所有的宠辱,但那个宠辱若惊,一宠一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宠辱若惊。那么和后面的贵大患若身怎么联系在一起呢?咱们只能说按着那个意,翻译一下。那贵大患若身,所以有大患,因为我有身,这个就是我本家嘛。有身我才能存在,没身我就完了。最大的患就是,患得患失就是这个身嘛。如果无身,我何患之有。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嘛,也是一种修炼的至境。如果我能把身体给不要了,我还有什么可怕的。他这个强调的还不是这个,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如果说你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爱惜天下,我可以把天下给你。就是说这么一个意思。

那么和这个宠辱若惊怎么联系在一起呢?你只能这样说了:外在的,对我的所有的宠辱,就相当于外在对我的影响,都和我的身体一样的,我身体要爱护,外在所有的变动都要像身体一样爱护。惊当然是心惊嘛,这个是和那个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的道理一样了。我把这个整个外在的事物的一起一伏,都和身心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忽然打成一片,那么你就可以,天下托付给你。就像你一个公司领导一样,对每一个公司成员都觉得是你的身体一样爱惜,那么这个公司你一定治理得很好。好像这个《楞严经》说过一句话“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什么意思?就是说,我所具有的慈悲心,和在座的诸佛一样。那么向下呢,与众生同于悲仰,众生哭,我也哭,众生乐,我也乐。同一悲仰嘛,那么道理和这个是一样的。

故以身为天下,可以把天下给你,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又说内外,身内身外,同一关爱。我觉得如果说没有错误的话,老子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个在说啥呢?就是在说无了。无,至微、至精、至小,所有东西都由它中出来。所以说陈抟叫希夷先生。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希夷就出来了,抟之不得名曰微,陈抟的抟字也出来了。此三者不可致诘,不能测量、揣测,太微小,不可测度了,看不到,摸不得。抟是摸的意思,抟之不得,摸一把,抓不到。叫希、夷、微,混而为一,这是一个东西。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泯泯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都在说啥啊,都在说这东西浩渺、广阔,充塞整个宇宙,不可名状,不可能给它起名字。复归于无物,好像也没有,都是在说无那个状态。这个状态庞然广大,充斥穹宇,无所不在。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没有物,但是却有象。修炼的过程当中,你们就能知道什么叫做无物之象。无状之状,没有形状,但是里面却有东西,是谓恍惚,恍惚到了另一个境界了,你进入另一个空间了,所以你就感知到。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漫然没有边际,无所追寻。你想看到它头吗?不可能,你不断的这个静坐啊,往深的禅定也好、定境也好,你去找,追寻去,没有边际,没有头没有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啥意思呢?就是古来发现的这个大道,御今之有,御,控制嘛。控制、掌管、主宰着现在我们能发现的所有东西。无中生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道德纲纪,一下子就把老子讲的无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三者不可致诘,测不到。混而为一又是一个东西,上下,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通然打成一片,泯泯不可名,抓不到,泯绳子嘛,泯泯然,捣来捣去也捣不出什么东西来。这个东西全部归于无,无境,无的涵养当中。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件的形象,这个叫恍惚。所以这个境界打坐也好,怎么着也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纲纪,老子要说的,告诉人们的,不知以为用。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啊,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吧。

这个我没法再联系实际了,没有问题咱们今天就下课吧。这个人类现在所理解的科技,掌握的科技,离宇宙大道,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他们现在刚刚对这个无有一点点认识。牛顿的这个力学,经典力学。仍然还是在有境。不仅是能量物质是守恒的,物质后面那个非物质,所有东西都糅杂在一起,是守恒的。不过它变化万端,不可名状。还有这生命的层次是多样的,各种生命形式存在于我们这宇宙里。他们也并不是说以人类形象存在,各种空间都有。看看古代神话小说都知道。我们现在被束缚在形界,束缚在目前这个科技的掌控,那么你觉得,听我讲,听某些人讲,应该用更广阔的,更开放的心态多接触多了解,包括生死的问题。

关于灵魂说过,所有灵魂,都是一个神识海洋当中出来的,楞严经说得很清楚嘛,就一个大瓮储存着各种灵魂,这些灵魂在里面颠三倒四,变来变去,最后还都是在大瓮里面一个都没有丢。你以为你死了就没了?一了百了?那么简单的事情吗?

课后问答

1、人是不是越来越多地球上的?

这个问题好多人也问过,变来变去的嘛,不在这个地方还可以去别的地方嘛。就好像好几个屋子一样,这边人多了,挤到屋子那边,挤来挤去,动物越来越少人就越来越多嘛。畜生变人,人变畜生嘛。变来变去嘛,六道轮回,这咖啡心你可以好好看一看这佛教。任何一个生物他都不会说是完全的消失,大不了不在这个空间跟你玩了,到别的空间去了。像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一样,你把它打跑了,它不在一楼跑二楼去了,你还觉得,啊他们消失了,一楼全咱们占领了,和玛雅人一样。你以为玛雅人突然消失哪儿去了,你还为他难过呢?这文明消失太可惜了,你怎么知道他没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呢?更高级的,他们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层次,这很难说,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大家要多方面思考问题,不能执于一处。

老子或许是在讲,身体对人来说既是最大的宠也是最大的辱,可以这样来理解嘛。

2、自古至今的历史中,谁做到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你得问他们知道的人。

好,今天就到这吧。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快来说两句~

登录可留言

相关 查看更多>>
20131120师讲道德经第十四讲汪汪
20131113师讲道德经第十三讲汪汪
20131107师讲道德经第十二讲汪汪
20130821师讲道德经第三讲郭琦-IT测试
20130815师讲道德经第二讲郭琦-IT测试
20130807师讲道德经第一讲郭琦-IT测试
20130828师讲道德经第四讲 https://dmjs.info/m/dv_topic/view.asp?id=4377921&innerflag=1&t=1726799945
公司简介 得明健身 业务范围 联系我们
津ICP备19006513号-1 晋ICP备2024040393号-1 冀ICP备17012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