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热好理解,就是发热,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
1、湿的第一属性缓和
我直接从气团的角度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有着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
《伤寒论》上也有,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
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地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惊风那也是慢惊风,而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
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者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地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你看我们说一个人的脾气好,不急不躁,稳稳当当,这是脾气好的表现。反之说的脾气急,其实那不是脾气急,而是肝气急,是因为脾气虚而肝气急,是脾虚而肝旺的表现。
还有凡是脾气缓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宽体胖,因为急是筋,缓是肉。如果说这人一身懒肉就是这人脾过于缓,没有急气跟着,浑身就是懒肉,我们没有说“懒骨、懒筋”的。
所以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气是宽厚的、缓和的,代表稳定的。
大河缓缓地流动,不像小溪一样哗啦啦的,这就是缓和而稳定。这个气缓下来之后,它就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说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须脾气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脾气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坚持来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凡是做大事都要历经坎坷磨难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脾气的缓和稳重之气,那很难想象。这就是说脾气是湿气的代表,这个湿就是缓和。
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础上是这样说的:湿性重浊,重着沉重、为水类,所以湿邪致病都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像头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这说的是狭义的湿,病理的湿,不是生理上的湿,或是正湿。
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辨证的时候就对湿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医关于这个湿的说法有失妥当,其它的都一样。比如说不能正确地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变化成病理的湿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都不好理解。
2、湿的第二要义流畅、流动
湿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流动。
如果仅仅是缓和那么水滞不行了,则容易生腐,这不符合正湿之气的本意。
正湿之气的本意是在缓和稳重的基础上其中必须流畅,流畅才有生机,这也就是体现五行中央土气的决定作用,土气不可无,就像脉细无胃气则死一样,在整个的五行当中起到关键的稳定的和运转生机的作用,所以说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过程当中整个生机流转,生命流畅地进行,所以说这是湿气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和充满生机。
我们见过很多人,他们吃的也不错,家庭条件也好,有缓和的气但是没有流畅的气,这叫湿气中阻,像一滩死水一样不能畅游了,这就是病理的湿气。
这个还不仅仅是水湿之气,湿为水类,这样解释只是说了湿的一方面,并没有把另一方面说出来。
我们知道《内经》上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我们可以串起来讲,水饮之气入胃,游溢精气,由脾气把整个的水气向上蒸腾,升清就是向上蒸腾精华的营养物质。
一个是食气一个是饮气,饮就是喝的汤饮,食就是食物,这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研磨之后,脾气带动整个水饮之气向上蒸腾,通过心脉和肺的敷布灌溉于全身,脾胃升清降浊都是气,中央生湿指的是这个意思,这是湿的两大要义。
如果湿不具备缓和流畅那就是病了,就是变异的湿气,那就是邪湿,邪湿以后要讲。
3、湿的氤氲之气可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
中医基础关于湿性重浊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湿的全部。
这股湿气也可以说是氤氲之气,后天脾土,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开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同时这个湿气由于有婉转流畅之性,它里面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就可以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没有黄婆的话金和木不能成为婚姻之道,水火也不能成为即济之道。
另外黄婆缓和之气充满了生机,才能使四气周转运行,所以说可见湿气之重要,同时这个湿气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面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