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将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两种: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语境文化。
对于什么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霍尔(Hall,1976)是这样解释的: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地被告知所有的事情。
而在高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已经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根据霍尔的观点,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语言交流方面。
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
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包括四个方面:
(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自我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受到推崇;
(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与低语境文化相比,高语境文化的的交际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4)人们们试图绕圈子,避免对别人直接说“不”。
Ting- Toomey(1999)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不同交际特点。
对于邻居夜晚音乐声音太大而影响自己休息这件事,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选择了直接用言语表达不满:
“已经111点了,你们这么大音量的歌剧音乐打扰了我的睡眠。请立即把音乐关掉。明天我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面试,我需要睡个好觉,因为我非常需要这份工作去交房租。”
而对于邻居家孩子弹钢琴打扰了的自己休息,来自高语境文化的日本人则采用了非常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
“你的女儿开始上钢琴课了吧?我很羨慕,因为你可以为她的才能而自豪。你一定期望她未来成为一个钢琴家。她的热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每天练习得这么努力,不停地练习,一直到深夜。”
而孩子的家长立即回答道:
“不是,一点也不是。她只是个初学者,我们还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我们没有意识到您听到了她弹琴的声音。真对不起,噪音打扰您了。”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种价值观模模式有一定的
关联。
Ting- Toomey(1999)指出,个体主义文化的人认为直接坦率的方式是诚实的表现,
因此比较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交际方式,
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很强们对于倾听者的面子观念,
注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面子,
因此往往使用用高语境的交际方式。
霍尔(Hal,1976)认为,下列国家按从具有较明显高语境文化倾向、到具有较明显低语境文化倾向,
顺序依次为:日本、中国、韩国、阿拉伯国家、拉美洲国家、英国、法国、北美国家、北欧国家、德国。
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汉语中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多语失”的说法,强调语境的重要,
人们们喜欢使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反对意见或不偷快的感情,对于别人的的信息经常依靠非语言的线索和语境来推测真实的意图或微妙的含义。
美国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国家。
英语中的的“What’ s your point?”(你想说什么?)
或者“Don’ t beat around the bush!”(别拐弯抹角!)
都体现了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的交际风格,而且他们更喜欢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和感情,
美国人从小就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交际演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的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来自低语境文化的西方人常常不能理解中国人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所传递的真正含义,而中国人也不太适应西方人直率突兀的说话方式。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与语境文化相关的交际案例。
到中国参加暑假学习项目的美国学生玛丽和中国大学生王楠住在一个房间。
开始的时候她们相处得很好。
可是王楠喜欢整齐,玛丽习惯随便放东西。王楠有点不满意,可是她又不好好意思说出来。
每次她都特意在玛丽面前收拾房间,可是玛丽并没有在意。
有一天,王楠对玛丽说:“刚才我去苏珊和李颖的宿舍,她们的宿舍非常干净。”玛玛丽说说:“是吗?那很好。”
王楠看到玛丽并没有领会她的意思,心里有点沮丧。
后来玛丽从另一个朋友那里听到了王楠对她的抱怨,有点不高兴了。
心想: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呢?”
王楠通过表扬别人、在玛丽面前打扫等方式间接地向玛丽传达希望玛丽打扫房间的意图,她的方式体现了高语境文化的特点。
王楠不好意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可能是担心伤了玛丽的面子或者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玛丽则习惯直接的语言交流,因此她没有理解王楠表扬别人和在她面前打扫的行为的真正意思。
王楠与玛丽之间的误会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不同特点有关。
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
个体主义价值
集体主义价值
线性思维逻辑
网状形逻辑
直接的风格
间接的风格
提升自己的讲话风格
贬低自己的讲话风格
以说话者为中心的风格
以听话者为中心的风格
以语言为基础的理解
以情景为基础的理解
本文改编自-《跨文化交际》-外研社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