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它在说什么大家都知道,上古当然是比黄帝还要早的人,如果你把黄帝拿到战国,再往前推,这个也可以, 这样的人都能活百岁,动作不衰,身体还挺硬朗,说古人短命,50多岁就都死了,这个我们不去考证是否具体是这种情况,但是有一点,古人的生活质量比现代人高,身体素质也好。
好几年前记得去了一趟怀柔,当地有原始森林,据说解放前后几十年吧,还有一个人扛一棵树走山路,树起码一围那么粗吧,后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扛了。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对比,城里人和农村人对比,城里人文明的象征,农村人是比较落后,能明显感到身体素质上的差别,农村人在地里干活,城里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体素质明显地有差别。古人这个你拿战乱来比也不对,这个得有一个标准,咱就不多说了。总之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现在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很多四五十岁的人身体素质很差,各种富贵病、慢性病,五脏耗损的那种病非常多,三十岁以后,即使能活七八十岁生活质量很差,你不能拿岁数的长短来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多医院说某个人动了手术以后,五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这个没有意义。就像做了直肠癌,挂一个粪兜子,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我觉得这个生存不知道有多大的人生的意义。
所以说首先一个对健康的标准的认识,心身俱衰,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每天处在迷茫的状态中,跟行尸走肉也差不多,从我这方面就不是很赞同这种生活方式,所以说首先比较一下今人和古人。第二,他说了今时之人,那今时之人不是现在,是周朝或战国时候,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也就是给我们透露一点,当时很多人也不懂得养生,也就是古人,公元前的大部分古人也不懂得养生,所以说并不是古人都很厉害,还是有一部分厉害。任何一个朝代都有懂养生的人和有不懂的,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所以黄帝感慨了,原先人行,现在人不行了,但是古人,从体质上跟我们来比较,也能看见些差异。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先给大家理一下,也就是你必须身心两方面,也就是形神两方面达到一种法于阴阳的程度,你才有可能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也可以说健全的身心,所以说我们追求养生,追求长寿,必须是神与形双修,也就是养神而全形。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虽然这句话很抽象,但是却是整个养生的总括,下面我们会根据具体的一些内容给大家来阐释。
接下去,咱们讲一下今时之人的特点,《内经》成书在战国或西汉,当时的人多数已经背离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已经背离了养生的法则。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和今人也差不多,【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总括了人们失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世间,追求明理尽性。
人活一辈子不是为了吃穿,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求道,道是道理的道,尽量地认识道理,人之所以是天地之子,是万物之灵,能够有一个理性的思维,也就是追求终极的道理,这个是自古以来人们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一个大理想,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也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说明理尽性是有一定的条件,一个最大的条件就是身体的条件,如果整天病病怏怏,神昏气懒,这对明理尽性不但没有帮助而且还是阻碍,而且还有个生死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活得更长,活得更健康,用来做什么呢?绝对不是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还是对道的一个追求。所以说我们就要有一个养生的办法,让我们尽量能够耳聪目明,尽量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