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决定是否是中药的
不是成分而是指导理论
大家可能在自己的印象中认为草药是中药,其实这只是大家直观的印象。
我在这里说一下中药的定义。所谓的中药,一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如果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就不是中药。现在随着商业制剂的不断发展,很多中草药被西医所利用、提取和转化,制成各种制剂广泛应用,比如说青蒿素,其实它们不算中药了。
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才是中药,其它都不是中药。
比如说用山楂治疗糖尿病,通过活血来治疗冠心病,认为山楂里面有什么成分能够软化血管,如果这样去吃山楂,这个就不是中药。
也就是说拿现在的理论,而不是在传统中医理论背景下的中草药的应用就不是中药,这一点很重要。
很多偷梁换柱的,把很多中药方子在西医理论下研究提纯,做成各种制剂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有一些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承认是在应用中药。
贰
真正的中药不仅是传统的药物,
西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
也可以被当成中药
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有哪些呢?无非是很多树皮、草根、石头。石头也就是矿物质的药物。最常用的就是树皮、草根,也就是植物。比如说桂枝,用的是桂枝的枝条;麻黄,用的麻黄的草;竹叶,用的竹子叶……这些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常用的药物。
那么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草药也可以不断地改进,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就是中药。
比如说扑尔敏,用它来发汗,它就是中药,这是广义的、一个本质的定义。
当然,比起麻黄、桂枝之类的传统发汗中药,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通常我们是不采用的。举这个例子是说明,我们不能认为只有树皮草根才是中药。
叁
中药的四气五味
拿过来一味中药,它的属性是什么?判定的依据是什么?首先要知道药的属性,最基本的是四气五味。
四气是温凉寒热。
比如说竹叶是凉的,干姜是热的,陈皮是温的,石膏是寒的,大黄是寒的,厚朴是温的,麻黄是热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寒热温凉的分类方法。
不仅中药是这样,很多饮食,我们常吃的食物,它也有四气,比如说冬瓜是凉的,葡萄是凉的,土豆是温的,黄瓜是凉的……
古人通过药物和食物作用于人身体产生的反应,慢慢地总结了四气。吃了会发热,这就是热性的食物;吃了会拉稀,或者是身体不适,或者吃了可以降火,这个就是凉的或者是寒的。
那么五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五种味道。
其实不只是五种味道,只是抽象为五种味道。饮食实际是百味,中药也是百味,甚至更多,最终抽象为五种味道,就是酸甜苦辣咸。
像李子、葡萄、乌梅、石榴、白芍、五味子,它们是酸的,归为酸味;辣椒、肉桂、干姜是辣的,归为辛味;苦瓜、黄连、黄芩、龙胆草是苦的,归为苦味;山药、党参、黄芪、麦冬、熟地是甜的,归为甘味;牡蛎、龟板、鳖甲、海藻、昆布、芒硝这些是咸的,归为咸味。
什么叫做味道?就是食物放到口里,对味觉的一个冲击感觉,感觉到它是什么味它就是什么味。四气五味就是通过尝百草和饮食不断总结出来的。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对中药的感受。
因为古代没有化学仪器,不可能对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也没有解剖,不可能拿显微镜看它的分子结构,只是通过我们的感受去了解中药的特性,最终归纳到四气五味。
然后通过对药物的长期实践和深入摸索,发现某一位药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最终总结了药物的药性,它们可以治什么病。
比如说半夏治心下痞,杏仁开肺,麻黄解表,大黄泻下,这些都是长期总结的,而且是屡试不爽的,就是这么回事。
像葡萄一尝,有甜葡萄和酸葡萄,黄瓜吃多了会拉肚子,这个都是我们祖先不断摸索的,习以为常,自然而然,就像喝水可以解渴一样,不需要做物理或者化学性的分析,这个就是生活的一个常识。
关于中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就是神农氏尝百草,大家都知道这个传说,但是很少有人在乎的。这里面反应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药是通过品尝来得出这个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