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得明健身
得明理疗
得明生态园
[切换]      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首页 分享 客服 刷新

首页 >> 公众号
小调 2021/4/6
收藏 0 9 0
得明健身所提倡的通顺性,是指经脉和五脏六腑间的通顺程度,它是生命能量运行的根基,是衡量人体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体常见疾病的有无和轻重。

身体出现不调、生病、虚弱等不适症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体出现了某种不平衡、不通畅,从而使内部信息的沟通流转不再方便、气机交流不再顺畅,整体通顺性下降。

就像我们身体的血管、神经、关节、肠道等等组织器官都不能卡住,任何一处堵塞将迅速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在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也一样,河床淤积可能导致河流泛滥成灾,道路交叉口或重要路段堵塞将直接导致多条主干道拥堵。



原图  下载

01

通顺性对经脉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对经脉有两个很重要的定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这说明经脉是联系五脏六腑、支撑气血运行以营养身体阴阳、濡润通利筋骨关节的一个主干道,起到决生死、治百病、调理虚实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保持通畅。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如果经脉不通则会产生疼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因。

02

通顺性对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提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意即人体升降、开合、出入的气机如果不能在五脏六腑中顺利的流转,人体生命能量运转的通道被堵塞,那么疾病马上到来。就像发动机一样,发动机里面一堵,发动机整体马上出问题。

内经又提到“所以元真通利,五脏安和,则百病不生”。传统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你连着我,我连着你,如果五脏是自洽、通顺的,那么气机在五脏间互相周流上下、循环流畅,人就会感到精力充沛、灵活有力。

如果能达到元真气机能量在身体里畅通无阻的运行,五脏通顺、安稳和睦,互相化生而不是化克,那么人的精气神就会越来越旺,生命气象就会呈现出非常积极、乐观、开放的一种状态。

反之,“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如果五脏相伐、不能相生,脏腑气机不顺、气血失调,就会出现诸如血管淤堵、神经受到压迫等等问题,导致精神萎顿、各种不适症状纷纷而至。

03

经脉的通顺性与

五脏六腑的通顺性之间的关系

传统中医认为,脏属阴、腑属阳,脏在里面,腑相对脏来说在外面,它们络属的、向外延伸出来的触角就是经络。五脏络属的触角为阴经,六腑络属的触角为阳经。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相对奇经八脉),由三阳经和三阴经构成,其中三阳经包括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三阴经包括手三阴经和足三阴经。

内经提到“三阴入里”的概念,即三阴经入胸腹,通向肚子里面。其中,足三阴经脉盘住人体下焦,即肝、脾、肾;而手三阴经脉盘住人体上焦,即心、肺。

如果足三阴经脉被压住、能量难以顺利运行,无法得到气血能量滋养的经脉将逐渐缩短、扭曲、变形、僵硬以及黏连,从而导致与足三阴经脉相连的肝、脾、肾等组织器官的气血运行和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受阻,久而久之,肝、脾、肾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其所在的空间及器官组织本身将被抻拽、压迫得变形、扭曲,失去活力。



原图  下载

这就是传统中医中提到的疾病由经脉入脏腑,原先只是经脉受到了压迫、变形、僵化,慢慢的经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不断向里侵蚀,最终累及脏腑。

这就像一个山村,原本道路通畅交通便利,村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销售自己种植的粮食、特产等换取现金,同时顺利采购所需物资,生活富足安定。

但是人们每天用着这条道路却无维护的意识,导致道路慢慢地损坏了,人们进出的时间变长、交换的速度变慢,或者最后根本无法通行,造成产品不能及时运出或变质导致变现困难。

另一方面需要的物资不能及时购回投入生产,使整个村庄的生产生活停滞,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广为流传的“想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等谚语都非常朴素的体现出通顺性的重要性,都是对通顺性最鲜活的阐释。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快来说两句~

登录可留言

相关 查看更多>>
全新升级的无余经络导引术,18期基础班课程介绍欣语
得明育儿 | 像养肉鸡一样养孩子催生了“生长激素”,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噬欣语
学员分享 | 因每天坚持一个经脉健身动作,困扰我近10年的严重鼻炎根本改善欣语
健身红宝书,为您量身定制的人生指南来了!小调
我在等风也在等你!参与直播活动有奖励!小调
经络的实际应用小调
经脉通顺的程度,决定了身体健康的程度 https://dmjs.info/m/dv_topic/view.asp?id=1171133&t=1726804614
公司简介 得明健身 业务范围 联系我们
津ICP备19006513号-1 晋ICP备2024040393号-1 冀ICP备17012469号-1